《人民日报》1 9 8 3年7月2 6日
■沈鹏
《全国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观后
从全国各条战线上的中青年书法爱好者、部分书法家作品当中,选出1 90件展览观摩,在书法界是一桩值得称道的事情。
展出的这些作品,水平不相等同。但是,作者创作态度严肃认真,率尔操觚或逢场作戏式的东西则难于跻入展览行列。我们祖先留下的书法艺术是如此辉煌、博大、繁富,今后继往开来的任务又是如此艰巨,中青年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从老一代书法家手里拿来传统的接力棒,还要以今后漫长的岁月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尽管书法艺术推陈出新中有许多任务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能解决,但是历史赋予“上下而求索”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
现在,我们高兴地从《全国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中看到,有那么一批中青年,在书法艺术园地上辛勤笔耕墨坛,把这门艺术纳入时代的轨道,重视前人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欣赏习惯,大胆而审慎地探索着。
这种探索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抒写高尚健康的思想情操,曲传丰富优美的内心世界。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从汉代刘向的“书者,心学”,到清代刘熙载的“写字者,写志也”,都强调书法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写“心”、“志”为美学准则。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理论上必然要提出继承与革新,时代感与个人风格以及技法上从用笔到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从这次展览会看,一些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都是毫无例外地经历了刻苦的磨练,并把这种刻苦磨练同创造精神、追求表情达意、写心言志结合起来。在这次展览会上数量最多、成就突出的行草书部分中,除了广大观众熟知的作者以外,钟天铎、郭子绪、潘良桢等人的作品表现了对意境的强烈追求,格高韵足,令人回昧。篆、隶、楷书与篆刻部分,也有不少作者深研古法,严谨大方,并力求自出新意。巡视整个展览,使我们感到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内容要求突破形式的倾向已经是不可遏止的一股潮流。顺应这股潮流,一切形式上的探索、追求、创新,或多或少都包含着某种合理的因素,只要不是脱离法度一味狂怪,或者不顾客观效果,纯粹陷入“自我表现”,就不能对某种风格流派简单地予以否定。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劳动,需要更好地鼓励和扶植创造精神。真正的创造,是书写者从时代前进的漩涡中汲取灵感,从自然界和社会中酝酿情思,从古人和今人的笔墨中广取借鉴,直抒胸臆的结晶。
生活在今天的中年人、青年人,经历了一场不平凡的动乱变得敏感和善于思索。他们的思想触角深入到社会里,从人民生活的土壤里吸取创造的营养,以开辟一代书风作为奋斗目标。因此,要说学习古人的治学精神,象怀素那样饱游饫看,象张旭那样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中培育创造的激情,恐怕更能启发今天的书法家的刻苦创造。在继承传统上,今天的书法家,也不满足于拘守一家一派,而是要求宏观全部书法历史,跨越朝代,融会碑帖,囊括中外,从广采博取中加以选择、比较,为我所用。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虽然今天我们的书法艺术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同历史上的盛期相提并论,提高水平还要付出极大努力,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书法家毕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立足二+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着创造。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应当具有前人所没有的时代特征。
中年和青年处于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唐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话:“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今天许多中青年(特别是中年)书法工作者的实际状况,正是处在“思通楷则”与“学成规矩”齐头并进的阶段。一方面,基础练习需要继续,点画功夫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迫切要求掌握书法艺术规律,扩大和深化艺术境界。在这次展览期间举行的座谈会上,许多中青年书法工作者几乎众口一词地谈到提高修养的重要性。书内求书,道路狭窄;书外求书,境域宽广。“学成规矩”,进一步要求“思通楷则’;“思通楷则”,必要要求在“学成规矩”的基础上加强思想、艺术素养,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我想一个有见识的书法家是不会把上述两个阶段截然分开,而是把扎扎实实的创造精神贯穿于整个一生的。